首页-耀世娱乐-耀世平台-周公解梦耀世注册登录
首页-耀世娱乐-耀世平台-周公解梦耀世注册登录报道,近年来绿色金融获得了蓬勃发展,但却难以满足高碳资产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转型过程中,高碳资产可能沦为“搁浅资产”,产业的此消彼长也会带来人群和地区间的收入分化,需要更好地管理转型风险。俄乌冲突下的能源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更突显了既要为高碳行业持续提供金融支持,又要推动其资产实现绿色转型的谜题。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加速构建转型金融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之匙。我们分析了理想的转型金融体系应具备的六大要素,包括适度包容的标准体系和分类方案、定期更新的技术路径和路线图、完整透明的信息披露与监管、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聚焦主体的产品和市场服务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我们还探讨了中国是否应在加速完善自身转型金融体系的同时引领转型金融的国际合作,从上述六大基本要素出发分析了中国如何构建自身的转型金融体系,以及如何利用财政、货币、宏观审慎的“三支柱”政策体系支持转型金融的长久发展。
内容概要
► 绿色金融主要关注于增量维度的碳减排,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存量维度下传统高碳行业的减排与转型。转型金融是对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将覆盖的范围拓展至碳密集型行业,有助于缓解该领域低碳转型所面临的资金供求矛盾,兼顾社会公平,确保公正转型。俄乌冲突背景下,短期的经济、能源供应承压与长期净零排放目标之间的张力促使各国不得不重新思考转型的节奏。转型金融有助于挖掘高碳行业在迈向零碳转型过程中的潜力,成为新形势下平衡经济增长和低碳转型目标的重要抓手。
► 实践中,各方对转型金融的认识范畴不断拓展,对于转型金融的目标已基本达成共识,即服务于气候目标的投融资活动,但在支持对象和服务范围上有所差异。虽然实践中已有一系列转型金融产品落地,但相较于已有的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转型金融无论是在发展规模还是产品结构方面都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转型金融以项目为主,未来需向以转型主体为主的模式逐步过渡,以更好地确保长期减排目标的实现。
► 转型金融体系一方面要协助高碳行业转型融资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治理职能,监督和保障转型路径的有序实现。因此,一个理想的转型金融体系应包含六大要素:适度包容的标准体系和分类方案、定期更新的技术路径和路线图、完整透明的信息披露与监管、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聚焦主体的产品和市场服务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
► 在国际层面,采取引领全球转型金融发展的战略有助于中国受能源转型冲击较大的产业获得更多国际资金支持(“请进来”),又有利于促进金融行业“走出去”,服务中国实体经济海外利益。在国内层面,中国应结合自身国情,综合考虑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围绕六大要素构建自身的转型金融体系。由于转型金融具有政策性金融色彩,很难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壮大,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各自发挥职能的同时,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转型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正文
俄乌冲突爆发前,全球碳中和长期趋势叠加疫情对能源需求的短期冲击,能源供给约束正逐步形成,特别体现在对传统化石能源投资持续减少。在这一过程中,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俄乌冲突引致的能源危机给大多数国家带来能源供给冲击,能源保供压力陡增,平衡能源保供、经济发展和低碳转型成为各国政府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只静态地关注项目的“绿色”纯度,却不动态地支持由“棕”变“绿”的转型过程,愈发显得无法满足能源危机下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高碳行业的转型必将伴随利益的重大调整,传统化石能源相关产业面临成本上升,产业的此消彼长进而会造成人群和地区的收入分化,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兼顾公平?
与绿色金融不同,转型金融更注重支持高耗能、碳密集的“棕色”资产转型过程,理论上更能兼顾远期能源转型与近期能源保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转型金融如何做到既能为供给和消费化石能源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又不使其加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需要更加完备的生态体系。对于中国而言,“棕色”资产较多,虽然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一定经验,但应该如何布局转型金融也成为更现实的问题。
一、为什么发展转型金融在现阶段更加紧迫?
当前,绿色金融方兴未艾,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统计,全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十年,2021年超过了5000亿美元。在绿色金融获得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转型金融?总的来看,高碳行业融资需求和转型风险管理构成了支持需求的“基本面”因素;今年以来,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冲击及其引致的能源危机进一步提升了紧迫性。
(一)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正在步入“深水区”
碳密集型行业的转型有赖于低碳前沿技术创新,而这一过程将在未来几十年带来较大规模的转型投资需求。据中金公司估算,为实现“碳中和”,中国电力、交通运输和建筑等高碳行业的投资需求最大,分别为67.4、37.4和22.3万亿元[1]。然而,已有绿色金融体系对碳密集型行业低碳转型的包容程度较低,其相对严格的概念、标准和分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能够支持的产业范围,难以满足上述融资需求。
绿色金融体系对投资标的的严格限制进一步加剧了高碳行业转型面临的资金供求矛盾。为了避免被第三方认证机构、非政府组织、媒体等批评涉嫌“洗绿”,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简单地将所有与化石能源相关的活动均列为“禁止融资”类别。超过100家全球大型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者已经宣布从化石能源相关领域撤资[2]。根据《中国绿色债券投资者调查2022》,受访的银行、公募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首选的投资领域是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2021年,通过绿色债券渠道投向这两个领域的资金分别占总募集资金的约60%和20%,而投向工业的不足5%。
由此可见,绿色金融主要关注对水电、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增量的支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高碳行业减排与转型的“棕色”存量。转型金融是对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将覆盖的范围拓展至碳密集型行业,有助于缓解该领域低碳转型所面临的资金供求矛盾。由于转型金融的融资并不一定直接用于转型活动本身,所需规模较难匡算,我们通过两组数据佐证其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一是从GDP看,按照中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所界定的绿色经济活动目前只占10%,余下90%都是不符合绿色贴标要求的“非绿活动”[3];二是从金融机构贷款来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占总贷款余额不到10%[4],其余贷款中需要低碳转型的项目未来或可逐步采取转型金融的方式支持。总之,要填补碳密集型行业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有必要丰富金融政策工具箱,创新金融支持形式。
(二)管理转型风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从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气候环境因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与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央行于2017年共同发起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该机构将气候对金融系统的相关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physical risk)和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其中转型风险指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外在人为因素引发的金融风险,气候环境政策趋严、低碳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偏好转移等因素均可能成为转型风险冲击的主要来源[5]。